市场网首页 > 新闻中心 > 各地新闻 > 正文

三孩政策效果不佳,国家动大招了......

2022-01-18 10:44:59   楼市新观

  2021年12月初,财联社报道,根据韩国统计厅发布的数据,韩国2021年总人口5157万,同比2020年减少9万人,这意味着韩国人口正式出现了“负增长”。彼时有不少专家和媒体就直言警告:我们国家应该抓紧出台鼓励生育的政策,做好充分准备,否则很可能步韩国的后尘。

  原因有两个:一方面,我国当前的生育率仅为1.15,和韩国(生育率为1.1)不相上下,远低于国际警戒线1.5;另一方面,参照韩国,当鼓励生育的最佳时机过后,国家即使给年轻人发放大笔现金,他们也不会愿意生了。
 
  事实上,近两年有很多专家都直言预测,最快在5年内,我国也将步入“人口负增长”阶段。尤其是当2021年9月份,15个省市陆续公布上半年出生人口情况,综合出生率下跌超18%,不少权威专家就预言,2021年我国的人口出生率会再次大幅下跌。
 
  2022年1月17日,国家统计局发布了2021年的人口数据。毫无悬念地,2021年出生人口又降了——2021年我国出生人口1062万人,较2020年减少48万人,死亡人口1014万人,我国人口年自然增长率逼近零增长时代。值得一提的是,2016年“全面二孩”政策出台,出生人口小幅回升,此后5年(2017年-2021年)我国出生人口已经“5连降”了。
 
  人口专家梁建章预测,如不抓紧采取鼓励生育措施,2022年我国的出生人口将至998万人,这意味着2022年我国的人口就会出现“负增长”,这比预期要提前4年左右的时间。到2050年减少到12.64亿,2100年中国人口将降到6.85亿,占世界比例将从现在的18%降至6.5%。梁建章直言,“按此趋势,华夏民族几千年积累的人口优势,将在100年内丧失殆尽。”
 
  到底该如何看待我国的人口形势?经济学家认为,形势已经非常严峻。此外,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贺丹在接受澎湃新闻记者采访时也表示,我国的人口形势应该引起“高度重视”了,因为生育水平如果变动太大,出生人口规模大幅减少,对经济社会带来重大冲击,不利于我国调整相关的经济社会政策以积极应对人口变动。
 
  不过,从我们观察网友发表的评论来看,似乎很多人非常乐于看到我国“人口大幅下跌”——网民中普遍存在的一种认知是:人口越少越好,这样居民质量会大幅提升,未来不仅找工作更好找,工资也会更高。还有人拿美国对比:美国仅3.3亿人口,但2020年却创造了20.94万亿美元的GDP,比我高多出5万亿。
 
  事实真的如此吗?答案是否定的。首先,很多人忽略了一个非常严重的事实,那就是我国的老龄化程度同样严重:2021年我国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突破14%,超过7%就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了。不少学者认为,我国已经进入“深度老龄化社会”了。老龄化的直接后果是社会养老压力进一步凸显——养老的财政供给压力将相当大,家庭和社会都面临着养老风险的冲击。今后高龄、独居空巢老人将进一步增多,这将带来严峻的社会问题;
 
  其次,2021年我国的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只有35128元,而2021年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就高达24100元。换句话说,人均结余资金仅11028元。结合我国的“深度老龄化”现状,总结来说我国的国情是“未富先老”;
 
  再者,中国现在还是发展中国家,各行各业都需要一定的劳动力来降低成本。正如梁建章所言,过去四十年,我国一直吃的都是“人口数量红利”。所以,对于发展中的我国来说,人口是非常重要的因素,它直接或间接导致了劳动力萎缩、老龄化加速、人口即将见顶、人口红利消失、剩男问题严峻等。
 
  一句话总结,当前时期我国的“人口警报”其实已经拉响了。这不仅仅是学术界的共同认知,更是已经引起国家层面高度重视的问题——我们看到,为了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持续加深以及出生人口的逐年下降,国家在2021年5月31日,已经正式出台了“三孩生育政策”:实施一对夫妻可以生育三个子女的政策新规。
 
  但可惜的是,三孩政策效果并不佳,有两点可以证明:第一、常州发布的“关于三孩生育政策的调查问卷”结果显示,未来即使在三孩政策的大力支持下,年轻人“再生一个孩子的意愿”也不高:“意愿强烈”的占比仅有4.29%,超过95%的人都“有疑惑”或“不愿意生”;第二、机构调查结果显示,2022年在现有2个子女的家庭中愿意生育三孩的仅有8.1%,明确表示不愿意的占80.64%,没想好的占11.26%。其中四大一线城市年轻人生三孩的意愿最低。
 
  综上所述,本以为“三孩政策”出台后,年轻人的生育意愿会大幅提升,但谁曾想,结果并不尽如人意,未能扭转颓势。尤其是大城市,作用微乎其微。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国家鼓励生育为什么年轻人还是不愿意生?梁建章认为,主要是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其一,不愿生。中国女性的就业率和受教育程度普遍提高,前者抑制了女性生育带娃的欲望——连基本的女性生育后的工作都无法保障;后者彻底扭转了“多生”的传统思想,越来越多的女性不愿意多生;
 
  其二,不敢生、生不起。社科院等权威机构给出的抑制生育的主要因素有住房压力大、教育开支大以及医疗压力大。重点说说住房压力,中国大城市的住房支出基本上占据了一个普通工薪阶层70%以上的工资收入——2021年12月份,百城均价高达1.6万/平,这意味着购买100平的房子的门槛已经提高到了160万。前面说到了,2021年居民人均结余资金仅1.1万,攒够48万首付,需要至少43年,即使一家三口一起努力,也需要14年。这还不包括,未来30年每月6000元的月供。买房后装修、买家具、结婚、买车等等一系列的开支,更是无法计算。这样的巨额开支,会极大地压抑城市夫妇的生育意愿;
 
  其三,没人带,换句话说就是“看护困难”。一方面,家庭看护逐渐陷入窘境,父母其中一方全职带娃,则家庭收入来源会大幅减少,将影响家庭基本的开支,孩子的生活质量也会大大降低;另一方面,社会托育资源匮乏,相较于其他国家,我国奇缺托儿所。调查显示,0到3岁的婴幼儿在各类托幼机构的入托率仅为4%,远低于一些发达国家50%的比例。
 
  而在众多抑制生育的因素中,住房成本高最为重要,更是导致年轻人“躺平”的关键原因——房价太高,靠工资收入基本凑不够房子的三成首付,买不起房,丈母娘不同意嫁女,年轻人连结婚都不现实。所以索性有些年轻人就放弃奋斗,甘愿当一个孤家寡人。这种情况在大城市更为普遍。在业内人士看来,帮助年轻人解决住房问题,很多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此外,央媒社论也认为“缓解大城市住房难题提振居民生育率”:如果能顺利解决大城市住房问题,让年轻人尤其是新住民乐业安居,不仅有利于经济的持续发展与活跃,也将化解一个制约城市人口生育率提升的重要因素。

  三孩政策效果不佳,出生人口5连降后,国家终于动用了“住房”这个大招,具体体现在三方面:第一、2021年下半年起,动真格调控楼市,稳定房价,最大程度维护刚需购房者的利益。尤其是信贷政策持续收紧,使得一众房企积极降负债,并降价促销卖房。不仅平抑了房价,还让利了刚需购房者。当然,最主要的变化是,2021年7月起,房价真的跌了——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7-12月,70个大中城市新、二手房价格下跌的城市范围逐步扩大。此外,2021年10、11、12月份商品房销售均价重回“万元内”;
 
  第二、2021年7月21日,国家出台的“三孩生育支持措施”,其中对于住房政策有明确要求:地方政府在配租公租房时,对符合当地住房保障条件且有未成年子女的家庭,可根据未成年子女数量在户型选择等方面给予适当照顾;
 
  第三、各省市立即响应,实施住房补贴等政策。截至目前,已有北京、陕西、广东等多地通过多种形式在住房政策方面对二孩、三孩家庭给予支持:1、北京、广东等地已明确提出,优先配租公租房;2、江苏海安市、甘肃张掖市临泽县提供购房补贴,其中临泽县生育三孩后至多可获补贴的总额超10万元;浙江省宁波市规定生育二孩或三孩的家庭,连续缴存住房公积金满2年,首次申请公积金贷款购买首套自住住房的,住房公积金最高贷款额度由60万元/户提高至80万元/户。此外,贵州、安徽、吉林,也制定了多子女家庭购买房屋差异化优惠政策。
 
  单纯动用房子这个大招,就能达到“催生”目的吗?作用肯定有,但不会太明显。因为基于前文的分析,抑制生育的因素是多方面,生育、哺育、养育、照看等。所以,“鼓励生育”是一套系统性方案,需要瞄准当下父母不生的种种“痛点”,以缓解家庭生育养育负担,解除家庭生育后顾之忧。
 
  马光远提出催生方案,父母赞同
 
  马光远在2021年12月2日发表的标题为《马光远:什么样的鼓励政策才会让人生孩子?》的文章中直言,目前各地出台的政策力度依然不够,多了几天产假、育儿假,一个月补贴一点钱,不会彻底改变大家不生孩子的习惯。孩子从生到养的成本,这笔账算下来,绝非几天假期可以改变。
 
  那么,如何才能鼓励大家生孩子?马光远提出了一套系统的、合理的、可行的“催生方案”,我们总结主要包括4个方面的内容:
 
  1、压低子女的教育开支,同时考虑把学前教育纳入义务教育体系。这是解决教育成本高的“痛点”;
 
  2、在住房方面,给予二孩、三孩的家庭真正的支持政策,比如生三孩的无条件提供租金非常低廉的公租房,同时购买商品房给予一定的购房优惠以及贷款利率优惠。这是解决住房的高成本“痛点”;
 
  3、实实在在为年轻人生孩子减负,比如对生孩子的住院费用实行全部报销制度,真正做到生孩子“全免费”;
 
  4、清除“孩子多就是负担”的过时观念,鼓励引导年轻人主动去生孩子,消除大家的生育焦虑。同时要完善托育等基础配套设施。
 
  马光远认为,鼓励生育真的不能再耽误和拖延了,时不我待。我们已经错过一次很好的机会——二孩政策实施时,就应该加大力度,可惜当时我们对人口形势的估计不足,否则就不会出现今天这种被动局面了。
 
  对于马光远提出的催生方案,父母表示赞同——笔者在发表该文章之前,曾经做过调查,询问50对父母的意见,得到的结果是,大家都一致赞同马光远的方案,方案真能落地实现,50对父母均表示愿意多生一个孩子,其中有3对一孩父母和5对二孩父母表示,可以考虑生三孩,但前提是政策支持力度够大。
 
  在专业人士看来,马光远的催生方案能够得到父母的赞同其实不奇怪,因为这每一条措施都戳中了父母的“痛点”,住房、教育、照看才是阻碍年轻人生育的关键因素。
 
  有人可能会问,马光远提出的方案,未来真的能全面落实吗?我们的回答是肯定的。正如界面新闻赵孟所言,生孩、养孩既是家事也是国事,新增人口是未来的创新创业者、消费者、纳税人、养老金供给者,是在为社会做贡献,社会要相应分担养育成本。国家要舍得投入,拿出真金白银,切实减轻养育家庭的负担,强化鼓励生育的公共服务,让百姓愿意生孩子,养得起孩子。

 

责任编辑:张一男)